|
|
贵州省实施茶叶品牌战略见闻 |
|
中国追新茶叶网消息 1月下旬,贵州省名牌战略推进领导小组在媒体上公布的“2008年贵州省名牌产品公告”榜单上,79种产品中有4种茶产品入选,但享有“中国十大名茶”和“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美誉的都匀毛尖却不见踪影。 和茅台酒一起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而扬名天下的都匀毛尖茶,竟然没有入围贵州名牌榜单,让不少人扼腕叹息。提起都匀毛尖,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处负责人肖争鸣分析认为,共缺失包括品牌打造在内的6项基础体系建设,缺乏优质的原料基础和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没有健全的市场销售网络,加之缺少规模,这些要素的缺失均不利于都匀毛尖品牌的打造和经营。 不仅是都匀毛尖茶如此,贵州先后产生的湄潭眉尖茶等10多种“贡茶”(贵州布政司每年上贡茶的数量名列全国第二),都面临着如此困顿。 名牌带动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规模和质量是品牌的前提,同时,品牌也能带动规模和质量。浙江省因为有著名品牌,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省政府研究发展中心公布的一项资料显示,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名优茶50多个,其中,国家级名茶有3个、国优和部优16个。除“都匀毛尖”外,其他品牌的知名度低,或是很少人知道。缺乏知名度高的名牌支撑和带动,产品知名度低、市场影响小、价格低,茶园普遍效益不佳,加之企业和农户投入少或不投入,造成管护水平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茶园产量低、产茶质量不高的状况。这也是造成贵州茶发展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去年,我省组织26家企业参加第五届北京中国国际茶博会,10个产品获得金奖,占据该会18只绿茶金奖的一半以上。25家茶叶企业组成的贵州展团首次集体亮相第九届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贵州绿茶凭借优良的品质一举囊括绿茶类全部14个金奖,引起业界瞩目。然而,品质受到业界好评的贵州茶,却一直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与西湖龙井、碧螺春、福建铁观音等茶叶相比,扬名近百年的都匀毛尖仍显得小打小闹。对此,省农业厅负责同志深有感触:龙井、铁观音等茶,在成名之时就已具备相当规模,产业化、标准化带来了市场占有率,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市场品牌。 记者在遵义走访时,一位县农业局局长告诉记者,所谓的品牌,是产品要有一定的规模,有统一的质量,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否则充其量只能是礼品和展品,而贵州不少茶叶仍处于此种境况。 突围“品牌一卡车产量一箩筐”困局 据了解,2008年,我省茶叶年总产值超过14亿元,而茶叶品牌有数百个。人们比喻说贵州茶叶“品牌装了一卡车,产量只有一箩筐”,反映出贵州茶叶品牌杂乱现象。 “贵州的茶叶是好,但当不少外地客商感兴趣要买时,却又因产量不够,而失掉不少商机。”这是1994年省茶叶协会成立之际,就致力于给茶叶企业牵线搭桥的一位专家的感受。 贵州县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每个茶企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然而,时至今日,贵州茶叶仍处于产量少、知者少的状态。为什么?记者在走访行业主管部门、产茶县、企业和协会后,听到最多的回答是,我省在打造品牌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自然就无法在市场上竞争。 据权威机构调查,近几年,我省生产茶叶每年都在2万吨左右,去年达3.6万吨。其中有近一半被省外茶商冠以自己的品牌卖出,省内的茶叶大多沦为礼品,而不能成为商品。多品牌、小品牌使贵州茶叶沦落到“有名茶,无名牌”的尴尬境地。 为扭转这一局面,我省不少茶叶主产县作了不少尝试。产茶有3000多年历史,有“贡茶之乡”美誉的石阡,不仅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全面推进茶产业,茶园面积达15万亩,跃居铜仁地区之首、全省第三。县长赵贡桥、副县长杨芳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不约而同地认为,规模和品牌是占有市场的前提,因此近年该县不仅不遗余力地发展优质茶产业规模,同时通过统一县内茶品牌,出资200多万元聘请国内知名品牌策划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变过去发展茶产业的单一思维为现在谋划茶产业的立体思维。将过去作为礼品、样品、展品的茶叶,变为能发展当地经济、充盈茶农荷包的主导产业。 印江因盛产优质茶而获得地域保护。多年的茶业发展,印江人也悟出品牌是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举措。将该县原有的10多个茶品牌整合为“梵净山”品牌,并结合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率先在国内推出禅茶概念,丰富品牌的内涵,提高了梵净山绿茶的知名度,增强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2007年3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把茶产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目前,我省茶产业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现有茶园187.6万亩,吸引了省外规模茶叶加工企业60个,投入资金7亿多元。茶叶企业的注入不仅改变了我省茶叶落后的生产格局,而且在一些茶叶主产区加工企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茶叶品牌也逐渐走出山门。 列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兰馨茶业有限公司,除自有的1200亩茶园外,还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收购2.29万亩茶农的茶青,并通过经营品牌茶享受到了利润红利。该公司总经理金循告诉记者,品牌茶是散茶价格的2倍,仅去年该公司就投入约500万元进行茶事活动、广告等自主品牌宣传,其品牌茶销售从过去仅占总产量的20%上升到目前的50%,销售收入占70%。 唱响品牌——茶产业的必由之路 我省不少关注茶产业的人士均认识到,唱响品牌,是发展贵州茶产业的必由之路。品牌不仅是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它是聚集规模、质量和消费群体,并且有创新和扩张功能。从世界著名品牌发展过程看产品不断更迭,但品牌是永恒的。 省政府研究发展中心的同志认为,品牌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从社会角度讲,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出现世界名牌,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这个地区或国家的声誉,而且可以大大增加广大人民和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经济角度讲,品牌的信誉、声望的影响力,可以大幅度带动自身和相关产业发展。 强调农业讲究品种、品质、品牌“三品”的省农业厅副厅长胡继承认为,“品牌是市场行为,品牌打造,必须通过市场化运作,必须严格按市场规律,企业是主角。”他认为,贵州茶叶因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然、生态适宜茶叶生长,工业污染轻,茶叶品质优良,劳动用工生产成本低,市场竞争潜力大等优势,有望实现茶产业向我省转移,但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提还是规模和质量。 “从品牌营销入手,形成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只有这样,我省茶产业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肖争鸣认为。品牌是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市场中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通过足够的实力和影响力,经营出响亮品牌。 绿茶已被医学专家列为与酸奶、葡萄酒、骨头汤等齐名的六大保健饮料之一。2002年我国出口茶叶中,绿茶占70%左右,从发展趋势看,绿茶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的主导产品。贵州出产中国最好品质的绿茶,为国内茶界所公认。贵州茶中绿茶占绝大部分,发展绿茶有独特优势,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然而与普通消费品不同,茶叶消费还附加着一种文化消费。目前,国内茶叶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名优茶、茶文化的竞争。相比浙江、福建等省,我省的地域文化相对较弱,相应带来茶文化、茶品牌的弱势,从而抵消了贵州茶叶品质上本应有的竞争优势,最终许多茶叶被贴牌上市。 “茶叶,再好的品牌,如果没有文化支撑,是没有生命力的,终将昙花一现!”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民族民间茶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我省首席茶文化专家张其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从文化上突破,就是充分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外人无法竞争的茶文化优势,用全新的科学创新理念,尽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鲜明的民族特征是黔茶文化的精髓。”他建议不仅要充分挖掘黔茶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文化,还要挖掘其人文文化,如历史、工艺,以及相关的茶艺、茶歌、茶舞等。 贵州茶叶得天独厚的“环保的、原生态的、高原的”特质,是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的品牌形象。因此,目前政府搭台扶持茶产业,举办茶事活动,挖掘茶文化塑造贵州绿茶品牌。在继2007年成功举办首届“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万人品茗活动,2008年,该活动又在省内和北京、广州等全国重要的目标市场不断地复制,“贵州绿茶秀甲天下”开始成为中国茶叶界的知名品牌。 “太需要一个握指成拳的品牌,贵州绿茶这一公共品牌如果在全国打响,贵州茶就有了一个公共平台,贵州其他茶叶品牌和细分品牌就能更快更好地走出去。”这是关注贵州茶产业发展的人们的共识。
| |
|
|
|